《在人间》
《在人间》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高尔基、 李蟠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高尔基
页数:198
译者:李蟠
《在人间》前言[E]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 (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在人间》内容概要[E]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为了生活,他和外祖母摘野果去卖来糊口,他还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的学徒。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的人们打交道,同时他还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拓宽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做个顽强的人,不向环境的压力屈服”。怀着这样的信念,他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人间》作者简介[E]
作者:(苏联)高尔基 译者:李蟠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作家,出生于诺夫哥罗德市(今高尔基市)一个木工家庭。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确定了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1901年创作了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高尔基写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高尔基的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成长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书籍目录[E]
[一]/1[二]/22[三]/31[四]/40[五]/50[六]/64[七]/72[八]/80[九]/90[十]/106[十一]/121[十二]/132[十三]/142[十四]/149[十五]/158[十六]/171[十七]/179[十八]/190
《在人间》章节摘录[E]
插图:我来到人间,在城①里正街上一家“时髦鞋店”里当“小伙计”。我的老板,是个圆圆脸蛋的矮个子。他有一张毫无特色的棕褐色脸,一口绿色的牙齿和一对脏兮兮的水泡眼睛。我觉得他是个瞎子,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常常做鬼脸。“别做怪相。”他的声音很低,但语气非常严厉。令人不快的是这双浑浊的眼睛居然能够看见我!说它能看见,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也许老板只是在猜想我在做鬼脸吧?“我说了,别做怪相。”他的声音更低了,两片厚实的嘴唇,几乎没有动弹。“别挠你的手,”他干瘪的低语,好像爬到了我的身上,“你是在正街上一家第一流的店子里干活,这一点你得记住!小伙计就得像雕像那样,站在店门口一动不动。”我不知道什么是雕像,也不能不挠我的手,因为我的两只手直到胳膊肘都布满了红斑和脓疮,疥螨痒得我实在难忍。“你在家里是干什么的?”老板一边仔细察看我的两手,一边问道。我回答的时候,他不停地摇晃着他那个紧贴着灰白头发的圆脑袋,气呼呼地说:“捡破烂,这比要饭还差,比偷窃还不如。”我却不无骄傲地说:“你知道,我还偷过东西呢!”他当时把一双手放到小柜台上,活像一只猫伸出它的爪子,一对空虚的眼睛惊恐地盯着我的脸,压低声音说:“什么?你当过小偷?”我把事情的经过都说了。“好啦,我们认为这是小事。要是你偷我的鞋子或者钱,那我就要送你去坐牢,一直坐到你长大成人。……”他说这话时态度很平静,但我却吓了一大跳,因此也就更加不喜欢他了。除开老板之外,在这个店里做生意的还有我的表兄弟萨沙,雅科夫舅舅的儿子。另有一个生着一张红脸庞的老店员。他是一个很机灵、很会兜揽生意的人。萨沙穿一件淡红色的礼服,一件胸衣,一条撒腿裤子,系着领带。他的样子骄傲得很,全不把我放在眼里。外祖父把我领到老板身边,请求萨沙帮帮我、教我干活时,他神气十足地皱起眉头,警告我说:“必须要他听我的话才行!”外祖父把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上,硬要我低下头。“你要听他的话,不论年龄还是职务,他都比你大……”萨沙瞪着两只眼睛,教训我说:“你要记住外祖父说的话!”打从第一天起,他就开始热心地充分利用他比我大的优势。“卡什林,你别老瞪眼珠子。”老板常常劝他。“我一点也没有瞪,老板。”萨沙低着头回答,但老板揪住他不放:“你别耍牛脾气,顾客以为你是头公山羊呢……”老店员很恭敬地笑着,老板难看地撅着嘴,萨沙则羞得满脸通红,躲到柜台里面去了。
《在人间》编辑推荐[E]
《在人间》是高尔基对阿廖沙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是对阿廖沙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曲折历程的展现,是高尔基为现实主义创作作出的不朽贡献。这部作品不仅影响了俄国的文学史,对整个世界的现代文学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世界文学园林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匕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小说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自立。德国作家卢森堡指出:“只有读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本书的全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李蟠根据俄文版《在人间》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