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还阳》电子版-2010-10_新世界出版社_侯磊

《还阳》《还阳》电子版-2010-10_新世界出版社_侯磊

《还阳》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侯磊
页数:230


《还阳》内容概要[E]

现代汉语小说创作自近三十多年以来,惜其有所斩获,也怜其多受欧拉美地域文学所惑,从方法论和更本质的角度看,有所建树者寥寥无几,其中原因,最明显的莫过于这一代作者的知识谱系不完备甚或不学无术所致。这几代人的创作敌不过白话文最初三十年的努力。本文库所汲各种形体的小说文本盖要呈现中国小说土本重建的自信,创作者除了他是一个小说创作者而外,还有一些更加显耀的背景身份,他们是哲学研究者,是人类学和民族志工作者,是诗人,是语言学者,是物理科班出身和政治学专业博士,是文史资料专业收集者,是国学研究者,这些构成他们写作小说时最坚实的一部分,那种纯粹想依靠。

《还阳》作者简介[E]

侯磊,二十七岁,男,北京人。有小说多部。从事北京碑铭和掌故研究。有作品《燕都怪谈》等。老舍之后,新京派小说的新秀和代表人物。

《还阳》书籍目录[E]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还阳》章节摘录[E]

版权页:这天一早,毕玉从毕小四家中醒来,他几乎都忘掉了昨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毕小四再次为毕玉打来一大木桶的热水,要他好好的洗洗澡,并拿出上好的布料来给毕玉搓背。毕玉记得,他似乎只是小时候在河沟中玩的时候,才和别人一起洗过澡,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了,如今要一个同村的族兄来给自己洗澡,多少有些别扭。他觉得一切事情都来得太快了,自己还没有明白就走上了别人的道路。毕玉洗干净,毕小四又给他找来一身新衣服,并要把毕玉的衣服扔掉。毕玉连忙制止了,他向毕小四要了个包袱皮,小心翼翼的把衣服包好。这才放心的出了门。毕小四带着毕玉七拐八拐,来到了一处隐秘的胡同。京城的胡同很多,有名的三千六、没名的赛牛毛,毕玉不知道这条胡同有没有名字,他看到胡同越走越窄,两边的墙壁像山一样的压过来,他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还是去最里边的一户人家。院门是敞开的,院子不大,小巧而精致中,透出主人家的不修边幅。院子中花草很多,有不少都该修剪了,主人家却任由花草疯长。毕小四进了院门,他连连叩打门环,许久却没人答应。毕玉想喊一声,但他张了张嘴没有喊出来,他看到不远的房檐下,有一只黄鸟在笼子中一动不动的盯着他们。毕小四又拍了门环,院中有动静了,在最里面的一扇门,像有无常鬼的手推了一把,门开了。一个矮小瘦弱、上了点岁数的人走了出来。“谁呀?”他的嗓音又哑又尖,别人想学都学不来,毕玉看到这个人并没有张嘴就发出了声音,仿佛声音是从长着稀稀拉拉而又十分蓬乱的脑瓜顶上出来的。那个人似乎半闭着眼睛,对他们漫不经心。毕小四直接领着毕玉就进了屋。一京城给毕玉的第一印象就是从找厕所开始的。那天毕玉刚刚进了城,他看到古城哪里都好,就是找不到厕所,偶尔找到一间厕所也是四处漏风,破旧的柴草混着泥土砌成的墙无法遮蔽住毕玉并不高大的身躯,他只能半曲半就,捏着鼻子进了厕所,他不慎看到了脚下四处爬动的蛆虫,尤其是坑内的,那些蛆虫就像庙会上一样的攒动着的人头,每一只蛆虫之间都在说话。他只能当作什么都没有看见,却什么都解决不出来,只好灰溜溜的跑了。那时京城中的人们还没有在厕所中方便的习惯,很多墙根处都有成堆的粪便,甚至很多胡同、院落被称为粪街、粪院,有时候,那些肥大的野狗或家猪,在街道上遇见一座座的宝山,就跑过去饕餮一番,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整座老城都是一股厕所中的味道,在市场上,屠夫们肆意屠杀这亟待贩卖的鸡鸭牛羊,畜类的内脏被随意丢弃在路边,和成堆的粪便垃圾混合在一起。毕玉对此深恶痛绝,他想如果这辈子发达了,连如厕都要最高档、最豪华的,秦始皇曾经用美女的嘴唇当作痰盂。想到这里他不自觉的笑了,要说京城最好的厕所,连王宫大臣家的都算不上,那只能是皇上家的,是皇宫。相比之下,这座古老、巨大的城市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家,至少不像他想象中的样子。从老家来到京城的道路是崎岖的,毕玉也一路上斜么签儿的走到了京城,用坎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毕玉是个读书人,起码他自己是以读书人自居的。他自幼念了几年私塾,在村里也算有些文化,邻家写封信、算个数都会来找他。他也参加过童子试,却连这个成为科举学员的考试都没有通过,连个秀才都算不上,可是毕玉觉得自己考试考得久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中了秀才甚至中了举人的文章,觉得自己保不齐的能够得上一个秀才了。在人们眼里,毕玉只是个刚进城的、没见过京城世面的土鳖。他走到京城时候正值清晨,他看到古老的城市上空那片湛蓝的天,以及空中飞翔着的一群群鸽子,鸽哨声萦萦入耳,他还见到那些闲散的人胳膊上驾着大鹰出游,看到那些大鹰凶恶的眼睛,这勾起了他一件十分令人熬滔的事,他也曾娶了一只鹰。毕玉本来是不用出来做工的,他还已经成了家。他记得在结婚的那一天,整个村子都是笑的,人们见面互相说着贴切的吉祥话,像一只只微笑的木偶一样在他的家里进进出出。人们在酒席上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在新娘都按部就班的履行完各种仪式后被送人洞房。毕玉在酒桌上应酬了两句,当他进入洞房时,却发现那里是一片偌大的虚空在等待着他。他遇到了那种被俗称为放鹰的骗术,那个女子就是被俗称的鹰,女子早已和外面的同伙勾结好,在席卷了毕家全部的细软后轻快的逃得无影无踪。从那以后,毕玉的婚是没有结成,最后落到自认为是秀才也要出来做工的地步了。毕玉想自己一定要找个能用上自己这点文化水的工作,同时还要有干净的厕所可以使用,免得和那些短衣帮的、没有读过书的人为伍。直到毕玉进了宫以后,他才知道那里的厕所并不像他想得那样完美。什么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京城里建筑富丽堂皇的代价就是厕所都十分的低矮破旧,毕玉一直在找一个干净一点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把事情办完的厕所,但他失策了,胡同中的厕所都是没有地方来下脚,这使得很多人方便的地方选择在路边的水沟,水沟中没有冲走的污秽之物在干净的阳光下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他看着京城中的风渐渐的刮了起来,他觉得自己就像路边无人注视的枯叶一样,被风吹到了积攒着污水、淤泥还有人畜粪便的水沟中,他想那污水也许是从皇宫中流出来的,皇宫中处处都干净,那污水也比寻常人家的干净许多。有几只肥大的老鼠在水沟中乱窜,他的眼睛就跟着老鼠顺着地沟进了宫,他想自己要是能变成一直乌黑硕大的老鼠,从地沟中爬进宫里,进去看看那个红墙黄瓦的世界。皇宫是毕玉这类平民不能轻易靠近的,只能远远的观望,而毕玉就在街巷中为了找一间干净的厕所而像老鼠一样乱窜,他终于窜到了一条有一家官茅房的僻静的胡同中,出恭后,毕玉贴着官茅房的墙,从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看着宫中黄澄澄的琉璃瓦,那是宫中一间普通的厢房,远处能透视到远方殿堂上高大的飞檐。他仿佛从那些房檐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要不是厕所的气味,毕玉一定觉得飞檐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沁人心脾。他幻想着那高大的屋檐下,一定有一间干净的厕所,到时候他可以不受任何人的过问就进去方便。毕玉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点什么,他只知道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憋屈了要上厕所。他在京城中打听道路,而京城中人们的语言在很多字的后面都加上了“儿化”韵,很多音都是含在嘴里,在没有发出来时一带而过,像唱歌一样的轻快。毕玉刚开始听不大懂,而听懂后他又不好意思张嘴了,他怕京城人们笑话他混合着高粱味儿的土音。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找到了自己的族兄毕小四。毕玉问毕小四,进宫的道路有很多,宫中的大门是向任何一个人敞开的,只要他肯干,就一定能在宫中享受到皇帝一样的待遇,不仅能让毕玉认识字的能耐派上用场,还包括和皇帝用同样的食盒盛饭吃,和皇帝用同样的方式来上干净的厕所。当他知道这些的时候,是和老家的同宗哥哥毕小四,一同坐在一间乌黑的小店中。毕小四对毕玉逐一列数了进宫的种种方式。“要你这么说,”毕玉问到,“进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那当然,只要你能找到进宫的腰牌,宫里随便逛。尤其是对于咱们,进宫那是太方便不过了。”“为什么?”“你忘了咱们的老家在哪?宫里到处都是咱们的老乡啊。”“好啊。”毕玉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老乡这个关系是这么的好用,那时的人们是很注重同乡和同学的关系的。

《还阳》编辑推荐[E]

《还阳》:小说前沿文库

《还阳》名人推荐[E]

宫帏内幕,或小说的专业性   梦亦非 “毕玉把皮道士问了个底儿掉后就去看他开出的药方,上面写着:“(一)鹿茸五钱,多至一两,长毛切片,山药一两为末。薄绢包之,用白酒一瓶浸泡后饮之。日三小杯为度,酒尽,再浸泡一瓶。饮后,将鹿茸焙干,作药内用,必效。(二)沉香五两,木香一两,青盐一两,川楝子肉青盐炒三两,枳壳去稂,酒浸后炒,韭菜子酒浸后炒,各三两。成丸服用。”这两个药方还有一点注意事项,得用九尾金鱼来一起服用。” 这是侯磊的长篇小说《还阳》的片段,我之所以单独将这一段拿出来,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专业性”:对中药的知识。《还阳》的故事并不复杂:读书人毕玉被骗净身进宫当了太监,经历了种种后宫阴谋、政治变局,他一直努力寻找药方让自己“还阳”成为一个男人,以继续与淑妃的爱情,最后还阳不得、被追捕而远走异国他乡。前面所引片段即是皮道士给毕玉开的药方。小说中故事讲得很好,非常细致入微,在心理刻划与举止描写上很成功,是一个平淡但很好看的故事。   但是,故事并不是这部小说的意图之所在,或者说故事只是一种手段,之所以挑选后宫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只有几处大致地写到宫庭之外的事件;挑选太监作为主人公,在我看为,是因为侯磊有大量的后宫知识要表述出来。这看起来有些悖论:小说不是目的,目的是专业知识。是的,此书可以作为一本后宫知识的手册来阅读:礼仪知识、医药知识、生理知识……它们与后宫有关的那一部分。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分野:中国主流作家们只会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目的,西方作家们则往往通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进入小说,故事围绕专业知识而展开。中国唯一一部有专业知识的小说是《红楼梦》,它被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知识。而西方小说之中,《我的名字叫红》是建立在细密画的专业知识之上,《命运交叉的城堡》是建立在塔罗牌的专业知识之上,博尔赫斯的小说是建立在种种秘笈之上……虽然并不绝对,但西方作家更愿意从某种与文学无关的专业知识的角度进入小说,他们除了写作,往往还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而中国作家则不是这样,中国作家不学无术,除了钻营拍马弄权术,讲些庸俗的故事之外,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没有知识的中国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小说呢?想想可知。 与中国主流作家不同的是,在《小说前沿》丛书的新锐作者中,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某种知识上的专业性,诸如姚伟在西方历史上的专业性,侯磊在宫帏知识上的专业性。虽然说专业知识不是决定小说艺术成就的决定因素,但它是一种小说的“道德”,小说绝不是讲一个故事来娱乐人,绝不是这样。专业知识的存在是一个“介质”,这种介质本身会给读者一些具体的知识,哪怕在读完小说后对故事无动于衷,至少仍然能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此外,从专业知识进入小说,是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提供了与主流小说不同的“低视角”、“偏视角”,有利于摆脱小说容易犯下的假大空的毛病。   《还阳》一书因其“新历史主义”的哲学视角,专业性的切入方式,成为与主流小说家拉开距离而更贴近西方传统的一部“异质的小说”,在这种西式的思维与写作之中,讲的却是东方后宫的故事,这种融合的实验,为中国小说提供了一次成功的样板。 《还阳》:一部伪装的宫廷秽史 ——老五在此 《还阳》是一部有趣而又饶有深度的小说。喜欢这部小说的理由很多,比如其中有趣的故事、作者轻快的语言,关于古代北京的魔幻描写,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还阳”的故事了。 小说写了一位名叫毕玉的太监进宫后发生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可是,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后宫小说那就太委屈了。作者是个野史家,他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再加上他是北京人的缘故,用带有京味特色的语言描写了大量笔记小说中都难以找到的,发生在古代的怪事。同时,作者又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从小说中完全可以读书一些马尔克斯甚至艾柯的味道。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具体的背景年代,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能看出,作者是把明朝和清朝的背景揉在了一起写。而且小说中的京城,作者就是以古代的北京为原型的。这就表明作者的态度:虚构历史,虚构得越真实越好。 小说中的故事很荒诞,表面上看围绕的是“还阳”,却从来集中的讲一讲什么是“还阳”,而是把“还阳”的意义贯穿在了整部作品中。表面上看,“还阳”就是毕玉想方设法的恢复性能力,而深层次上,这里面包含着作者深层次的寄托,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文化被阉割的时代,作者对于那些被阉割的东西都充满了一种深切的同情,一种精神上的渴求与寄托,作者多么希望它们全部能还阳,就像死人复活一样恢复它们的生命力。 因此,在其他小说中,那种被描写得香艳无比,充斥着后妃内斗情节的段落在作者笔下却是一笔带过,而更多的是对于传宗接代的“皇权”的一种调侃和戏说。小说中那一个昏庸的皇帝,一群昏庸的大臣,更加昏庸的太监,作者都是带着一种奚落的态度,狠狠的拿他们开涮,同时又对于读书人出身的毕玉充满了同情。小说中多次描写,毕玉本身的希望是走科举的路子去当官,既然他用不着走科举就进了宫,自然就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了。他希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来按照四书五经中的礼教来统治国家,并最终疯狂到要和妃子一起留下自己的后代,成为正统。作者用小说的方式,来写了中国传统的道统、血统等问题。而在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到京城以后,以戴梓为代表的开明的知识分子先是排斥,然后又表示接纳,宁可自己去流放,也要在书信中要毕玉跟着洋人混,并且故事的最终结局,也是毕玉跟着洋人到了西方。这就像我们近代的文化发展史。中国人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下被打开了国门,有识之士先是对西洋充满了排斥,最后到纷纷出洋留学,回来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小说中,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法,对一些严肃的问题做了讨论。   仔细阅读会发现,《还阳》似乎是一部未竟之作。小说的很多地方都充满了玄机,却在最后还没有解开。主人公毕玉随着汤若望去了意大里亚国,给那里的童声合唱团进行阉割工作以后,又发生了什么离奇的故事?这些恐怕连作者也没有想好,要看读者的想象了。 同时,作者还在小说中使用了部分北京话,很多都恰到好处,“笑果”明显,这也是新时期北京话在小说中的一次尝试。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多具有新时期京味特色的作品来。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