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技巧》
《口译技巧》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刘和平
页数:186
《口译技巧》内容概要[E]
本书是“中译翻译文库·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读者可以了解双语思维的基本特征,领会口译思维技能的特点及其可训练性,把握口译推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习得口译训练方法,从而事半功倍,译所不能。
《口译技巧》作者简介[E]
刘和平(1955-),北京语言学院法语本科毕业,在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获得翻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目前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同时从事口笔译工作。译作有《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街心花园》、《世界六十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等、著作有《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并发表翻译研究论文多篇。
《口译技巧》书籍目录[E]
期待和展望——《中译翻译文库》总序一
给力翻译与翻译研究——《中译翻译文库》总序二
序
前言
改版重排前言
第一章 思维科学与口译程序
1.1 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1.1.1 翻译思维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特点
1.1.2 分析综合是口译理解的基本特征
1.1.3 口译中的信息整合、联想和逻辑推理
1.1.4 口译中的理解与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1.1.5 翻译方法论:语言分析和对比研究
1.2 翻译的技能意识与翻译教学法
1.2.1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1.2.2 心理素质与口译教学法
1.2.3 中西思维和语篇特点与口译教学法
第二章 口译教学大纲
2.1 引言
2.2 学员及入学水平测试
2.2.1 基本要求
2.2.2 入学水平测试
2.2.2.1 语言水平测试
2.2.2.2 理解和重新表述能力测试
2.2.2.3 智力和心理测试
2.3 教学内容和安排
2.3.1 译前准备(共20课时)
2.3.2 介绍讲解翻译程序(共10课时)
2.3.3 主题准备,术语准备与翻译(共22课时)
2.3.4 交传笔记技术(共42课时)
2.3.5 交传综合训练(共36课时)
2.4 口译教材的选择及进度
2.4.1 口译材料的真实性
2.4.2 口译材料的难度和长度
2.4.3 录音、录像等材料的使用
2.4.4 教学进度
2.5 结业水平测试
2.5.1 参加测试的考官
2.5.2 结业考试
2.5.2.1 对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和态度
2.5.2.2 信息理解的完整率、准确率、清晰度和逻辑性
2.5.2.3 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
2.5.3 考试手段和方法
2.5.3.1 现场演讲和翻译
2.5.3.2 录像
2.5.3.3 口译测试评估表格(供参考)
第三章 口译推理教学法应用
3.1 译前准备
3.1.1 听意义——信息的接收和分析
3.1.2 信息的快速分析
3.1.3 信息的视觉化和现实化
3.1.4 数字反应训练
3.1.5 将单一意义的词同意思结合
3.1.6 逻辑推理与记忆——抓信息层次和主干
3.1.7 启动被动记忆
3.1.8 面对信息作出积极反应
3.1.9 表达的清晰与正确——避免“找词”
3.2 口译程序
3.2.1 理论的作用和讲解方法
3.2.2 口译的三个步骤
3.2.2.1 意义与认识补充
3.2.2.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抓住意义
3.2.2.3 表达
3.3 交传笔记
3.3.1 笔记原则
3.3.2 记什么?
3.3.3 怎么记?
3.3.4 笔记训练
3.3.4.1 讲话的口语特点
3.3.4.2 启动被动记忆的成分
3.3.4.3 记笔记与不记笔记的表述
3.3.4.4 使用译入语记录
3.3.4.5 教师演示与评论
3.3.4.6 只记必要的内容
3.3.4.7 边记边分析
3.3.4.8 开头与结尾
3.3.4.9 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3.4.交传技能综合训练
3.4.1 叙述语体讲话成功翻译分析
3.4.1.1 形象化、现实化
3.4.1.2 启动被动记忆
3.4.2 论证语体讲话成功翻译分析
3.4.2.1 边听边分析
3.4.2.2 边听边综合
3.4.2.3 认知知识的作用
3.4.2.4 笔记与记忆,成功的代码转译
3.4.2.5 表达的质量:清晰为首要标准
3.4.2.6 表达中的自我修正
3.4.2.7 隐喻是表达的内容
3.4.3成功的汉译外
3.4.3.1 思路清晰
3.4.3.2 表达准确
3.4.3.3 逻辑性强
3.4.3.4 原语风格基本再现
第四章 口译训练与语言水平的提高
4.1 口译训练前的语言提高
4.1.1 主题准备:认知补充作用
4.1.1.1 语言进修的前提条件
4.1.1.2 从语言差异入手
4.1.1.3 文化差异与语言训练
4.1.1.4 思维方式、语篇特点与语言训练
4.1.1.4.1 叙述类讲话——顺时和线性
4.1.1.4.2 论述类讲话——逻辑性与协调性
4.1.1.4.3 演讲词的翻译
4.1.2 语言进修方法探讨
4.1.2.1 综述
4.1.2.2 模仿及重新创造
4.1.2.3 比较及相同体裁讲话的重复
4.2 口译训练与语言提高
4.2.1 为口译服务的语言进修
4.2.1.1 主题准备
4.2.1.2 语言准备
4.2.2 通过口译进修语言
4.2.2.1 通过语篇对应意义表达方法增加语感
4.2.2.2 母语和外语病句的纠正
4.2.2.3 口语与笔语
4.2.2.4 检查
4.3 系统的语言提高和进修
4.3.1 外语进修
4.3.2
附录一:口译参考材料
附录二:释意理论术语介绍
后记
参考书目
一、翻译理论
二、语言学及其他学科著作
三、翻译教学
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
口译技能训练需要一个科学可行的大纲
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
《口译技巧》章节摘录[E]
1.1.3口译中的信息整合、联想和逻辑推理
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的表述动机不一定反映在字面上,同样,听话人的言语理解也往往不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掌握上,而会在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体系的支持下,从字面意思推导出内在含义,也就是说,理解话语内在含义又是进行推导加工的过程(王德春等,第116页)。在理解了话语表层意思后,听话人有可能进行推导和联想,例如,听到“天气真热”,会想到讲话人可能想打开窗户;听到“秋天”,想到“果实”;听到“今天我想谈谈人口老化问题”,会推想讲话人下面要接触的问题,诸如“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老龄化给社会保险造成的压力”等等。在口译中,由于职业译员并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超前的逻辑推导便成为理解的重要环节。这种逻辑推导随着言语链的不断发布和接收得到印证,记忆储存后,为后面的信息分析奠定更可靠的语境和认知环境基础。换句话说,在语音听辨、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社会心理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意义推断和综合完成后,意义便以内部言语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成为理解更广泛意义的先决条件。应该说,双语者的右脑对语言的影响程度要比单语者大。双语与单语分析综合不同的是,听辨时译员更认真,分析综合的结果必须很完整并更条理性、下意识地记忆贮存,因为他在片刻后要用不同的外部言语表达听辨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如前所述,只有在紧张的状态下言语才能生成,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听辨理解的内容,除了他与单语听众共有的言语理解机制外,他的听辨是有意识的行为,言语理解的方向性很强,他比一般读者更紧张(更专心),推导和分析的频率更快,记忆贮存量相对加大,同时借助语言和其他载体(例如笔记,后面将专门介绍和分析),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完整记忆理解的内容主线和相关补充信息,为随后的表达做前期准备。
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是口语还是笔语交际,目的无不在于彼此理解。总体讲,理解信息的单一意义就是找出其逻辑性(梅耶,第10、11页)。口译思维从主体上说属于抽象思维,因而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如果说翻译是艺术,那它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感知。“在这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主要形式”。
《口译技巧》媒体关注与评论[E]
本书详解口译之基本程序,描述双语思维之特征,分析思维模式之影响,论证口译中认知补充与推理思维之必要,揭示口译之规律与奥秘,制定口译教学大纲,理论高屋建瓴,方案实际可行。
——李凌鸿(英语专业硕士、法语专业博士、藿庆法语联盟中方主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译翻译文库·中译翻译教材·中译美国文库·中译欧盟文库·中译法国文库”特约编辑)
高于语言层面训练,超越主题训练模式,剖析翻译思维机制,提高口译技能技巧。使口译技能和质量建立在坚实的自动自发基础之上,是口译研究与教学的正确路径,也是本书的主要观点。
——袁仁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学欧盟法方向博士生、NAETI英语一级笔译、国际美国研究学会会员、“中译翻译文库·中译翻译教材·中译美国文库·中译欧盟文库·中译法律文库·巾译历史文库”策划编辑)
《口译技巧》编辑推荐[E]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优秀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