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北大人文课》电子版-2012-11_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_张笑恒

《北大人文课》《北大人文课》电子版-2012-11_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_张笑恒

《北大人文课》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作者:张笑恒
页数:257
字数:230000


《北大人文课》前言[E]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些身影不断地在人们思想中泛起波澜。他们或悲悯天人,或书卷气质,或执戟怒奔,或狂放不羁,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是冰冷的,但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仿若清风拂面,细雨苔桥,让人不禁驻足,仰望,亦悲亦喜。
先哲的思想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是引导人们追溯以往,展望后世的灯塔。而本书将带你从北大这所享誉盛名的学府出发,从1898年开始,历数百年风流人物。此间风景,是一次心灵的鼓噪,是一阵脑海的喧嚣,是反哺灵魂的汤药。
人文的气息,如新摘的茶叶尖,如漫山的杜鹃,如横练的白浪。带着些许清新,带着些许刺眼,触及蛰伏在内心深处的不安。《辞海》中对人文做出了最简练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在北大,人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带上了浓烈的时代气息,带上了燕园的宁静,带上了未名湖的涛声,使它更加淳厚,更加丰硕,更值得品味。
手持半部残卷,一杯香茗,任岁月荏苒,花落成阵,独守一纸墨染,游离在寂寞的边缘,悠然品茗静谧韵味。北大的人文气息仿佛少女脸颊上的红晕,历经岁月的渲染,愈加有蕴味。从清末开始,这里就不断诞生着无数的思想巨子,文化大家。如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鲁迅、钱玄同、马寅初等等,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思想集中在这里绽放、交锋。
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让北大的学术天空异样的自由,新旧人物在这里枪来剑往,猛然间给学识之地增添了一份肃杀之气,仿佛各派的武林高手在争夺文化的桂冠。辜汤生要发扬中国人的精神,让四海侧目;章太炎要格致国学,让故老文化再度兴盛;胡适要普及白话文,让“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国救民;鲁迅要怒斥方遒,让麻木的民族魂苏醒过来。这些人都在不同的路上奔向同一个目标,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既是北大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更是人文气息的集中迸发。
在大师对垒的刀光剑影中,你能看到人文的精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浓缩。恍惚间,新时代的开路先锋陈独秀又在和旧思想的守墓人刘文典论战,他们做了一辈子的对手,也做了一辈子的挚友。相惺相惜,大抵是中国文人之间最好的诠释了。
转过头,迷雾中,好像听到了鲁迅那带着绍兴味的声音:“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再近一些,素有演讲家气质的胡适洋洋洒洒地在畅谈着:“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大师们的箴言,如醍醐灌顶,使人幡然醒悟。
你倘若问道:“为何此间风景如此隽秀?”答案有千万种,但万变不离其宗,思想的自由是当中的砥柱。这种气息,需要你有包容的气度才能融入其中。本书,更旨在诉说人生的具体追求和境界。也许,你不能抵达大师的思想高度,但至少你发现了一条通往其间的幽径,你寻到一盏指引你前行不偏离的灯。
红尘有梦,岁月迷离,只有思想才能永垂不朽。生活的烦琐或许会让你身心疲惫,却不能动摇你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人生在世,需重视自己,尊重他人,擎着信仰的烛火,怀着感恩的心,淡看世间的功名利禄,恪守君子风范,包容世间的好恶美丑。也许,明日便是世界末日,我等也须理性面对;也许,明日就可以平步青云,得财得势,我等也须淡泊以待。
世间几多春秋,冷暖自知,何苦让外物惹了一身的“伤病”,一肚子的“不耐”。且与我一起跳入这浮着智慧青萍的人文江河中,同古人论道,与大师谈笑,和着岁月的梵唱,一起细细剖开人生的脉络。自由人当看自由书,自由书当有自由住,人文是浪漫的,人文是畅快的。
生命中诸多变幻,充斥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向你袭来,也许,你早已没了那颗赤子之心,那颗自由之心。兴许,思想的源头也被堵塞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若在思想上堵塞住了,那么便失了光彩,失了活泛。一潭死水,岂能助尔为贤良。不如,翻阅本书,让来自北大,来自亘古的文风,吹开你思想的闭塞,吹散你心头的阴霾。

《北大人文课》内容概要[E]

北大人文泰斗畅言文化、美学、教育、哲学……高擎人文精神之大旗,体验独特的人文理念,感受大师们思想精髓的独特魅力。章太炎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季羡林怎样看待社会,周国平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联系当下热点话题,涉及众多精神领域,谈人文思想、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本书借北大人文大师的智慧,深入探寻各个领域里深藏着的人文力量,立足生活、教育、文化、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让读者把握当下,沐浴人文气息,修养人生智慧。也许你不能抵达大师的思想境界,但你能从中寻到一盏指引你前行的明灯,抵达人生的豁然之境。

《北大人文课》作者简介[E]

张笑恒:男,畅销书作家,作品畅销大陆、港澳台等地区。凭借债和打工艰难完成大学学业,跑过业务、做过销售、开过公司。目前已经出版了《孟非的说话之道》《乐嘉的处世之道》《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无法改变事情可以改变心情》等。其丰富的个人阅历、缜密细腻的笔法和一针见血的笔触,总能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直呼过瘾的阅读体验。韩坤:男,传统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把深奥的传统国学文化以通俗化、简单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大众更容易通过传统文化,去解决现代生活中遇到各种的问题,从而受到启发和醒悟。现已出版《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等作品。

《北大人文课》书籍目录[E]

第一章?欣赏他人,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价值
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挑剔
学会为对手喝彩
功过辩证看,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对他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尊重别人的选择
学会真诚的关心他人
狂傲不羁之人常常才华横溢
一视同仁,不可因权势而起分别心
第二章?重视自己,懂得顺应自己的真实内心
要有点自己的个性
高贵的灵魂,自己尊重自己
不盲从,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事,要遵从内心欢愉的本性
找到自己的优点,确定属于自己的位置
面对各种评价,要有点“充耳不闻”的智慧
一生必爱一个人——你自己
第三章?兼容并包,一个人的气度决定他的格局
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
领导最忌独断专行
接受监督也是一种气度
多一些磅礴大气,少一些小肚鸡肠
第四章?忠实信仰,信仰是指航明灯更是精神支柱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信仰和信念的力量
没有信仰,幸福在哪里
相信美好的存在
其实,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潜意识的神奇魔力
多给自己正面的力量
信仰宗教,不是相信宗教
没有信仰的民族很危险
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叫爱国
自杀,信仰迷失的悲剧
第五章?思想自由,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倡导民主,不搞“一言堂”
宽容对待反对者
敞开胸怀,给大家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接纳有个性的人的存在
让思想百花齐放
打破条条框框,拥有开放性的思维
第六章?推崇理性,以理性面对生活的一切
疯狂的人一定不明智
目中无人,必酿大祸
凡事皆有好坏两面
忍无可忍,就重新再忍
保持真性情,理性并非不动感情
如何管理你的负面情绪
释放压力,善待自己
顺境、逆境,淡定是王道
第七章?内心向善,慈悲心方能渡一切苦难
幸福来自于别人需要你
善事,不一定是有钱才可以做
慈悲心生,蚍蜉颜开
存善念,行善行
悲悯之心济苍生
把恩情刻在石头上,把仇怨写在沙滩上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玫瑰有刺,要接受事物的瑕疵
以博大的心量稀释一切痛苦烦忧
包容不完美,才有完美的心境
第八章?看淡名利,不为名所累也不被利所困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
莫在名誉里寻找安慰
五色令人盲,物欲令人狂
精神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悲
知足者,富也
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第九章?时时自律,自我约束方得自在
君子慎独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给自己一个空间忏悔曾经的过错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别成为惰性的奴隶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
第十章?勤于反思,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吾日三省吾身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多反省自己,少责怪他人
有过则改,善莫大焉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躬身自省方能立事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不悔恨过去,不荒废现在

《北大人文课》章节摘录[E]

Lesson 1
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挑剔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会斤斤计较。
——周国平(北京大学毕业,著名哲学家,作家)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即被采用。后又长期弃用,上世纪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的。
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意味。此校徽也突出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意丰富。用设计对象的文字构成图案,是徽标设计的常用手法,但高明的设计者用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鲁迅这枚校徽的设计,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北大以人为本真正的起源,从蔡元培开始,每一任校长无不任人唯贤,无不以学生、教授的共同利益为治校基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北大招收学生和教授都是以才能第一,单项突出即可。数学考了零分,但在文学方面大有潜力的罗家伦,就被胡适和蔡元培力排众议招入了北大。胡适看到的便是罗家伦的文学功底和悟性,罗家伦后来的成就果然未让他失望。
《列子》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言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啦,您的子孙中有没有可以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
伯乐回答:“良马可以凭借观察体型外貌和筋骨来鉴别,但是想要得到天下稀有的骏马,必须能够发现马的内在神气,这股神气却在良马若有若无、似明似灭之间。我的子孙都是才智不高的人,只能教会他们辨识良马。大王,我有一个一起挑担子搂草喂马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让我引他来见您。”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并派他外出找马。过了三个月他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一匹好马,在沙丘那边。”
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问他说:“实在是糟糕,你给我介绍的那位相马人连马的颜色都区分不清,他怎么能为寡人寻到骏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口气,说:“九方皋相马竟到了这种地步了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呵!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鉴别马本身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
后来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
相马形同相人,看的不仅仅是表面,面如冠玉或者鼠目獐头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才,是否值得重用的标准。我们要看到的是人的内在神韵,而不是表面的光鲜。古代名相晏子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依然纵横诸侯国,出使楚国,巧计二桃杀三士,舌战群雄,为齐国的延续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貌不惊人,甚至遭人嘲笑,但是晏子仕齐三朝,无人敢言,连孔子也时常称赞他。
《管子?霸言》篇中论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它首先被政治家发现在并用在治国上,齐桓公接受了管仲“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国家很快就昌盛起来,争得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权。统治者的“以人为本”是追求统治稳定的前提下,向着强大进发的,而我们追求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智慧。
齐国的国君能够重用晏子,看重的便是他的才能,丞相虽然是国之重臣,但并不以貌取人。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就是需要我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挑剔,容人之心须宽,责人之心须罕。
Lesson 2
学会为对手喝彩
一个不愿意为别人鼓掌喝彩的人便已经是痴呆的开始。
——翟鸿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学研究传播者)
刘师培与新文化“领袖”陈独秀的关系很耐人寻味。刘是由陈引荐进北大的,时逢新文化运动,两人俨然分别成了“旧派”和“新派”的首领,在人们心目中,似乎该针锋相对,但实情恰恰相反,“两人感情极笃,背后也互相尊重,绝无间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公开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刘师培立即与马裕藻、马叙伦、马寅初等几十位教授联名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将其释放。当然,陈独秀与刘师培是老友,关系非同一般,但在五四时期那种文化与政治纠结在一起的时代,文化见解之差异、政治立场之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两人仍保持如此良好的关系,不得不说两人在学术争议上实属英雄惜英雄。
1919年9月16日,陈独秀出狱。刘师培欲起身相迎,终因力不从心作罢。月余,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课已停下,陈独秀多次看望病中的朋友。11月10日,刘病逝,陈义不容辞,主持了刘的丧事。一棺在室,万分凄凉。刘死时年仅36岁,他与何震生有一女又不幸夭折。膝下无儿无女,又无亲属同住,其夫人亦因此精神失常。身后事如此这般令人目不忍睹,当陈独秀在丧礼上总括刘师培的一生时,在场师生都为之潸然泪下。陈最后用康有为的诗结束悼文:“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身。”在场的同仁和朋友都忘却了他一生的“善变”,看着灵堂上由陈独秀手书的挽联,静静地默哀。
陈独秀和刘师培亦敌亦友的关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陈刘两人都是一生充满争议的人,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各自标新立异实属罕见。但是,更令人敬佩的便是两人在当时残酷的时代背景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友谊,并且能够互持互助,互相喝彩。而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为对手喝彩,尊重对手呢?
为人喝彩是舍,人为我喝彩是得,舍得之间才能有所成就。孟子有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最高的德行就是友爱善良的对待他人。而放到这里可以衍生出在竞争的时候,不妨给对手一些鼓励,当对手做出好成绩时,不妨给点掌声,既能体现你的大度,又有机会化敌为友。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陆抗在吴国边境和魏国名将羊祜两军对峙,但是两人惺惺相惜,使者互通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气量,即使是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超过。
有一次,陆抗得了很严重的病,羊祜就派人给他送药,陆抗当场就服下了药,没有一点疑心。当时陆抗的部下大多劝谏陆抗,陆抗说:“羊祜岂能是毒害别人的人?”
陆抗常常告诫他的士卒说:“羊祜一味推行仁德,我一味推行暴政,这样没有交战我们已经屈服了,应该各自保住界限,不要去追求小的利益。”孙皓听说边境上讲和,就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一个乡里,不能够没有信义,更何况是大国呢?我不这样,正是彰显德行,对于羊祜没有什么伤害。”
陆抗和羊祜一生相识相知,陆抗死后,羊祜才上表攻吴。此二人既是对手也是朋友,成就了一段英雄惜英雄的美名。其实,对手并不一定要全力贬低,那样只会自我降低身价,一个实力雄厚的对手往往是你人生奋斗中的最佳试炼拍档。他不会一下子把你彻底击垮,也不会被你一下子打败,和对手一起成长,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
人生需要一个对手,才能始终进步,高处不胜寒,金庸小说里的高手独孤求败,一生难逢敌手,最终寂寞饮恨而死,不得不说是悲剧的一生。棋逢敌手当珍重,尊敬你的敌人,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一丝优势。
三国时期的周瑜,天纵奇才。因为在他的心里总是没有别人的位置,不允许别人占据他的舞台,或者说不愿与人共同奋斗、共享成果。诸葛亮比他技高一筹,周瑜每次和他斗法、斗智皆处在下风,而又不能开导自己,最终怀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恨意吐血而亡。
而诸葛亮的另一个对手,司马懿却糊涂一时,聪明一世。他每次和诸葛亮打仗大都败得一塌糊涂,甚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还装神弄鬼吓唬了他一把。然而,司马懿每次失败都会说同一句话:“吾不如孔明矣!”与周瑜相比,司马懿活得更舒坦,也更睿智。他承认对手的实力,变相的宽慰自己,使自己能在一次次失败中再度站起来,最后还把曹氏一族赶下了政治舞台。正是因为他这种承认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尊重对手,为对手喝彩的心态,以及宽阔的胸襟让司马懿在军事上永不言弃,在政治上风生水起。
我们须学习司马懿、陆抗这种胸襟,把对手当成值得尊重的人。当对手完成了漂亮的一仗时,心里太多的怨念、妒恨是毫无用处的,不如大方一点,给些掌声,宽容一些,给点喝彩。真正的对手是一生的敌人也是一生的朋友,藐视对手不也在藐视自己吗?值得尊敬的对手即使打败了你,也不会摧毁你的信心。
为对手喝彩,这不仅仅是一种君子风度,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项重要体验。对手,是实现成功的另一半。就像喜欢下棋的人都愿找强手过招,不愿意陪弱手干耗时间。棋逢敌手才能锻炼棋艺,尊敬对手才能棋高一筹。
……

《北大人文课》编辑推荐[E]

1、北大百年的智慧积淀,人文世界的思想精髓,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
2、谈人文思想、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为奔跑在路上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