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电子版-2007-1_安徽合肥工业大学_程必定,汪青松主

《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电子版-2007-1_安徽合肥工业大学_程必定,汪青松主

《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程必定,汪青松主
页数:513
字数:622000


《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内容概要[E]

研讨会的主题是“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意图从区域文化层面研究促进我省沿江地区和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大板块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群、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已成为拉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我省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紧邻,在文化上相通,所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初明确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安徽的各地都要争取与东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无缝接轨”,皖江地区也已成为我省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从区域文化圈的层面看,在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中,由于长江的天然联系,皖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因此,从文化层次研讨我省的东向发展,发挥皖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相通、习俗相近的优势,提升我省“东向发展第一方阵”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由安徽省社科联、安庆师范学院、池州学院共同编辑出版,收录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供相关的读者阅读参考。

《皖江文化与东向发展》书籍目录[E]

前言一、皖江文化研究的意义 在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 皖江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学术总结二、皖江文化研究综论 论皖江文化的研究价值 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文化嬗变
——以安徽皖江地区文化为例 皖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渊源
——浅谈皖江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近世皖江文化的特性探析 略论皖江文化的人文精神 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 吴越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城市的发展是皖江文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从区域史及其区域的界定看皖江文化研究 千载诗文地佛歌傩戏腔
——池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从黄钺《壹斋集》看清代皖江地区风土民情 池州区域文化资源中的教学价值探析 从九华山金地藏信仰的兴起看明清时期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一个从人到神的文化现象
——感悟“池州昭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三、思想文化与教育研究 陈独秀宗教观的变迁轨迹 陈独秀社会经济思想的演变轨迹(1920—1927) 晚清社会思潮与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 周馥对晚清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治理 略论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试论范当世的学术思想 吴应箕经世文论初探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之我见 王阳明游九华山时间考证 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梅光迪 北宋以降芜湖古代科技活动诠解四则 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台在池州考 清代桐城家族教育与家学传播 清末安庆社会变革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璀璨的文化明珠优秀的历史遗产
——马鞍山地区历代文献典籍考述 李白“采石捉月”考论 马鞍山地区东吴时期墓葬形制分析 和谐:人类自我完善的精神坐标
——陶渊明之于现代人的思想价值和哲学意义 由家谱反观皖江文化 浅析姚永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 戴名世:桐城派开山鼻祖 苟背义而伤道 文虽爱而必捐
——戴名世谈阮大铖四、文学与艺术研究 安徽贵池傩戏傩文化的学术审思 三星在户鼓乐满城秋
——关于张恨水戏剧渊源的学术思考 张恨水小说《春明外史》文体特征略论 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
——以方以智的“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 桐城派后期文章的现代转型
——以现代性解剖马其昶《抱润轩文集》 再谈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杏花村”文学考源 罗隐与池州 《古文辞类纂》重视辞赋选录的理论指归 徽州文化与皖南现代作家群 南宋爱国诗人华岳的诗风浅析 李白笔下的皖江风情 试论萧云从绘画美学思想 徽班源于安庆考论 黄梅戏文化景观初步研究 明清两代安徽贵池傩戏探微 池州傩戏发展钩沉及其活化石价值 浅说戏曲奇葩青阳腔 九华山佛教音乐形式及艺术特征探析 东至花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滕子京与青阳县 民间艺术遗存与和谐社会建设
——从青阳县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说起 天都峰下涌诗潮
——明代天都诗社及其创作五、经济与文化开发研究 皖江文化经济价值探微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水运与铁路的互动
——皖江交通格局的历史与未来 皖山茶香沁古今
——皖江茶文化钩沉与通鉴 马鞍山地区早期小城镇兴衰原因简析 六朝时期江南田庄经济兴衰之初探
——以姑孰及周边地区为例证 透视枞阳浮山文化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皖江地区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论略 探索争鸣,群芳争艳
——第二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