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演变与挑战》电子版-2009-1_作家出版社_白烨

《演变与挑战》《演变与挑战》电子版-2009-1_作家出版社_白烨

《演变与挑战》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白烨
页数:249


《演变与挑战》内容概要[E]

《演变与挑战》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中之一,书中收录了:《近年文学批评的历史性演变》、《当代文学在发展,在进取》等评论文章。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值此,为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历程,以及他们为中国当代文学所作的贡献,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家出版社特别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演变与挑战》作者简介[E]

白烨,陕西黄陵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室主任、总编辑助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学术专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了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7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另主持或主编有“文坛纪事”、“文论选”、“文情报告”等多种文学选本和文学现状概观图书。

《演变与挑战》书籍目录[E]

压力下的生长——“十七年文学”的坎坷行进观念演变与文学发展——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一瞥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近年文学批评的历史性演变在行进中更变,在更变中自立——文学批评三十年的轨迹新世纪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课题新的裂变与新的挑战——传媒时代的当下文坛当代文学在发展,在进取她们的写作——在中日女作家对话会上的发言关于“七十年代写作”——在中日青年作家对话会上的发言一份刊物与一种批评——“谑评”简说创作论评个人化的眼光与个性化的表现——2003年的长篇小说现实人生的雄浑交响——2005年的长篇小说精神的凸显与艺术的拓展——2006年的长篇小说表象寂然成果斐然——2007年的长篇小说以往鉴来的历史借镜——世纪背景的长篇创作小议“重述神话”:文学与文化创意的双赢“意”在王蒙——重读王蒙的中短篇小说时代的脉动——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力度与深度——评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史志意蕴·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大写无字——读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三部曲细节的魅力与生活的内力——读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展示与诉说——读肖克凡的长篇小说《机器》军中女杰的悲喜剧——读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叩问命运——读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一个时代的“情殇”——读赵玫的长篇小说《秋天死于冬季》反思历史的文学力作——读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不露声色的悲剧——读雪漠的长篇小说《猎原》沉重而厚重——读关仁山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令人警省的力作——读张平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演练人生——读张者的长篇小说《桃李》是挽歌,又是牧歌——读张欣的长篇小说《依然是你》老宅院里的众生相——读杨黎光的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得失之间——评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美”从“悲”来——读钟晶晶的中短篇小说营造女性形象的能手——毕飞宇小说印象俗中见雅平中有奇——葛水平小说筒说别致在童趣——郭文斌小说简说诗性地表达理性——晓航小说简说小说的生力与活力——罗伟章小说简说生活的暖意与人生的禅意——鲁敏小说简说后记

《演变与挑战》章节摘录[E]

三、新的文学文化现象基本上处于一种“三无”状态
这些年新出现的文学文化现象,由于它的从业者的高度年轻化、普遍民间化,运作方式的自由化,使他们既游离于主流文坛,又不在文学文化组织管理的范围之内,还不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之中,这使得它们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管理,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一种完全的自在、自发和自流状态,这势必造成这些新的文学文化现象的芜杂、低俗,以及在低水平层次的徘徊不前,反过来又对文学文化环境构成一定的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可以说,当下文坛的许多“乱象”,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一下当下文坛的基本图景,那就是包括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和文学制作在内的主流文坛(或传统文坛),其从业者和参与者基本上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并主要在这样的一个受众范围内产生影响;而衍生或寄生于新的传媒的新的文学写作与文学传播,以网络和信息为依托,基本上以年轻网民和学生文学爱好者为基础,并不断向下和向上辐射。这两大板块基本上不搭界,不往来和不了解,因而就谈不上相互走近和彼此互动。
我认为这种走向的分流,群体的分离与板块的分割,背后隐藏的是代际的分野、观念的分化和价值观的分歧。坐不到一起,是因为看不到一起;看不到一起,是因为说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是因为想不到一起。应该说,在面临巨大而剧烈的社会转型和时代更变时。以上的现象与问题难以避免,既不足怪,也不可怕,但现在的问题是,对这样一个不断分化、分裂的现状本身,我们并没有给予必要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因而也不可能有沟通的努力与适当的应对之策。因之,真实地、客观地、全面地和深刻地认识文学文化领域的这一现状,是当下最为重要和最为迫切的症结所在。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