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胡淑娟 学林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胡淑娟
页数:305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前言[E]
提起李贺,眼前便浮现出这样的形象:年轻而羸弱的身躯,骑在同样羸弱的马背或驴背上,身携古旧的锦囊,一边行走,一边歌吟。他行进在无边的山水之间,思绪也在无边的天地中漫延,偶有所得,便将诗句投到自己的锦囊里。他的锦囊装着的不是财物,也不是诸葛亮可以安天下的神机妙算,而是艺术,是辞章,是灵气忽来妙句偶得的诗篇。对此,连母亲也禁不住嗔怪:"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像一只啼血的杜鹃,以血泪之声歌哭,虽然他仅仅活了二十七岁,却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他感天动地的歌声强烈地震撼着无数后来人的心灵。李贺的人生是不幸的。虽然他在诗中每每以"皇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但到他那里早已是家道败落,家境颇为贫寒。贫寒的生活,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贫病的身躯,虽然他也有兼济天下的壮怀,有意气昂扬的雄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是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理想与抱负。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内容概要[E]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是从文学接受学的角度研究李贺诗歌的。该书关注的不仅仅是李贺诗歌的文本意义,更是李贺作品流传过程中的阅读与阐释意义。在书中,作者力图把李贺放置在历代诗评家们阅读理解的视野下,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全面解读李贺作品形成的精神蕴涵。作者努力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建构桥梁,显现的不仅是李贺作品的本来意义,而是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至于现当代,许许多多艺术家对李贺的品评鉴赏,比起一般研究者对李贺简单的作品分析和生平考索来,这样的李贺研究不是僵化的被动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因此对李贺的认识更丰富更全面更符合历史真实。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作者简介[E]
胡淑娟,女,1962年11月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85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8月至1988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一年,2000年8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访问著名学者褚斌杰先生。现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东北师大学报》、《长白学刊》、《中国文学研究》、《北方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了多部教材的撰写。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书籍目录[E]
第一章 引论一、时代带给他的心灵创伤(一)皇室腐败与社会灾难(二)宦官擅权与社会衰落(三)藩镇割据与社会危机(四)选官制度与人生失意二、昌谷形成他诗人的内质(一)历史记载与家乡名胜(二)历代名人与昌谷古迹三、阅历构成他自卑的性格(一)入京求仕与卒不就举(二)三载长安与恩荫奉礼(三)退隐昌谷与落魄贫穷(四)供职潞州与生不逢时(五)李贺生平综述第二章 李贺诗歌地位批评一、“褒李”说(一)“二李”说(二)“鬼仙”说(三)“颉颃”说(四)其他评论二、“抑李”说(一)韩门诗派与元和体(二)李贺与杜牧及“新二李”说(三)李贺与温廷筠三、“贬李”说四、“独树一帜”说五、结论第三章 李贺诗歌风格批评一、天地奇彩——“艳”论诗风批评(一)赞赏论(二)中性论(三)贬损论(四)“艳”论诗风现代接受(五)“艳”论诗风之滥觞二、才而奇者——“奇”论诗风批评(一)肯定论(二)赞赏论(三)贬抑论(四)“奇”论诗风之滥觞(五)“奇”论余韵(六)“奇”论诗风的分类批评(七)“奇”论诗风现代接受三、不怪之怪——“怪”论诗风批评四、诡者不诡——“诡”论诗风批评五、瑰崛莫过——“崛”论诗风批评六、清峭峻拔——“峭”论诗风批评七、瑜险涉深一一“险”论诗风批评八、语语求工——“工”论诗风批评九、尤尚轻巧——“巧”论诗风批评十、句句鬼语——“鬼”论诗风批评(一)唐宋时期:一种审美的角度(二)有明一代:在论辩中成熟(三)清至近代:在美学深层面的体验(四)近现代:肯定与新解第四章 李贺诗歌渊源批评一、骚之苗裔——祖骚论二、致力李杜——宗李杜论三、退之属国一一宗韩论四、雕镂为工——宗谢论第五章 李贺诗歌影响批评一、自成一家——有关“长吉体”的评论二、追踪昌谷——唐五代影响三、锦囊昌谷——宋代影响四、专学长吉——金元影响五、诗如长吉——明代影响六、出入昌谷——清代影响附录一 入世者的心灵轨迹——李贺马诗廿三首的整体解读附录二 酒中寄予的心灵苦旅——李白、李贺的诗歌《将进酒》对读附录三 胸有万卷拿云志家山独对寂寞心——论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主题与创作心态参考文献后记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章节摘录[E]
第一章 引论李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呕出心血”地追求完美的诗境,终以其诗歌中蕴含的独特艺术成就,享誉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及其以后中国的诗史中。在我们能够觅见的研究资料中,从中唐至清代关注李贺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论及到李贺的有22人;宋代评论到的有67人;金元虽短,也有25人;明代则有65人;到了清代,评论李贺诗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达149人之多。这些评论资料先后从李贺诗歌的版本、艺术风格、历史地位、文学影响、文化价值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李贺诗歌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批评。这个庞大的诗歌评论家队伍,足以证明了李贺诗歌的一种价值存在,一种巨大的艺术影响力和在中国诗史上独特的地位。也正是他们的批评烘托起了中国古代诗坛上一颗伟大的巨星。本书的宗旨在于对自唐至清有关李贺的批评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寻出个中规律,点评李贺批评的特色,形成古代关于李贺批评的体系。一、时代带给他的心灵创伤关于李贺生活的时代,历史学家的论述已经浩如烟海。本书只就时代轮廓和对李贺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作以描述。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后记[E]
这本书稿从动意之初到搁笔,越过了千禧之年,时间不能说不长;它随我从寒冷而又温馨的北国,到北大感受学习未名湖畔深厚的民族文化,再到清丽而又书香四溢的湖州,距离不能说不远。这期间有我为成熟思想的不断努力,更有恩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和家人的理解,师恩和情谊将终生难忘。千禧年更迭之际,我带着"李贺研究"的课题,去了心往已久的劫[京大学,访问著名学者褚斌杰先生。治学精深的先生给了我好多相好的指导和建议,先生的人格风范同样让我敬仰和尊重。2004年我去北京大学参加褚先生从教五十周年纪念的活动期间,先生还关心询问我这本书的写作情况。还热情介绍我与其弟子们相识,并欲带我与其他弟子一道去承德参加全国诗经研讨会。我因有其他工作任务未能同行,这成了我与先生的最后一别,也留下了我终生的遗憾。但先生的美意和良苦用心将化为永远珍存的怀念。如今先生已经过世,因我的学识有限,本书的出版仍存在着憾事和不足,但也算是绐先生的一个纪念吧。本书的写作也得到过南开大学宁宗一先生的指导,宁先生的鼓励,让晚辈的我,增添了不少的勇气和信心。学林出版社的曹坚平老师在暑假期间冒着酷暑来到湖州,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而又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朝至夕返,辛苦之至,愧意难当,在此仅对曹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表示深深的谢意。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编辑推荐[E]
《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的出版仍存在着憾事和不足,但也算是绐先生的一个纪念吧。《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的写作也得到过南开大学宁宗一先生的指导,宁先生的鼓励,让晚辈的我,增添了不少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