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悠然望南山》电子版-1970-1_范子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02出版)_范子烨

《悠然望南山》《悠然望南山》电子版-1970-1_范子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02出版)_范子烨

《悠然望南山》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范子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02出版)
作者:范子烨
页数:405


《悠然望南山》内容概要[E]

《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以陶渊明“无弦琴”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学创作与音乐艺术之关系,展示了这位伟大田园诗人的别样风采。中篇全面考察了陶渊明的宗教信仰及其与庐山佛教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诗人的家世背景及其对庐山佛教文化的拒斥和吸纳。下篇对陶诗的若干未明人物进行考索,并在文本还原的基础上对两首陶诗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

《悠然望南山》作者简介[E]

范子烨,1964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悠然望南山》书籍目录[E]

上篇 艺境与道境:陶渊明的“无弦琴”与诗意生活——对陶渊明的音乐文化解读一、陶渊明“无弦琴”的由来及其对老子哲学的演绎二、“有”之一:陶渊明的音乐艺术与日常生活三、“有”之二:陶渊明对自然之声的倾听与欣赏四、“有”之三:陶渊明对乐府诗的学习与模拟五、“有”之四:陶渊明与楚声音乐六、“有”之五:陶渊明对音乐故事的叙述以及乐教思想中篇 入道与拒佛: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壹、“五斗米”的故事:陶渊明的宗教信仰及相关问题一、陈寅恪之陶渊明为天师道教徒说二、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三、从家族关系看陶渊明的宗教信仰(一)浔阳陶氏与丹阳陶氏(二)浔阳陶氏与新淦湛氏(三)浔阳陶氏与浔阳翟氏(四)浔阳陶氏与琅邪王氏四、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与浙江天师道的关系(一)陶渊明与郗氏的《联句》诗(二)《问来使》诗与天目山(三)斜川之游与兰亭之游贰、拒斥与吸纳: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一、“元亮醉多难入社”:陶渊明与庐山“莲社”的传说及相关问题(一)历史的真相与历史的变化:“莲社”与“虎溪三笑”(二)南岳幽居与自然情怀:陶渊明《和刘柴桑》诗的本意(三)在内典与外典之间:陶诗的若干语词和陶渊明的《乞食》诗(四)“老夫有所爱”:远公的“寄载”与陶渊明的《示周掾祖谢》诗二、“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对庐山佛教的拒斥(一)质疑与答疑:戴逵和慧远(二)“何事空立言?”:陶渊明对佛家因果报应说的申斥三、“悲哉化中客”:慧远弟子及后学与陶渊明的关系(一)“化化更相缠”:庐山诸沙弥《观化决疑诗》与陶渊明《止酒》诗(二)“可以诚致,难以力招”:佛家传说的阿育王神像与陶渊明笔下的神板四、“章山有奇歌”:陶渊明对庐山佛教文学的吸纳(一)“奇唱发幽情”:庐山的人文境界与诗歌创作(二)风雪梅柳中的诗学妙赏:《蜡日》诗“章山有奇歌”解(三)“失衡”的文体:《游斜川并序》、《桃花源记并诗》与汉译佛经之“祗夜”(四)单相思的倾诉和女性美的颂歌:《闲情赋》“十愿”与佛家名相(五)新文体和旧人物:《四八目》与“合本子注体”佛书下篇 平淡与深沉:对陶渊明若干诗篇的还原解读壹、“阮公”与“惠孙”:陶渊明《咏贫士》诗未明人物考实一、“阮公”为阮修说二、“惠孙”为孙钟说贰、颍水之思与鸿儒之道:陶渊明《示周掾祖谢》诗解一、“混乱的”诗题与暗含的“古典”:对《示》诗文本的疏解二、一场“文化戏”:对《示》诗的政治史解读三、一代高僧的“文化秀”和学术“寄载”:对《示》诗的佛教史解读四、丽天的红日与微弱的爝火:对《示》诗的儒学史解读叁、诗人的骋望与还乡: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还原阐释一、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以我观物、物我合一的诗意延伸二、是“此还有真意”,还是“此中有真意”?——诗人天职的人生实践三、“君”是谁?谁是“君”?——在历史的深处与扬子对话陶渊明作品索引主要参考文献偷换的流年——后记

《悠然望南山》章节摘录[E]

插图: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竞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首乐府诗通篇由顶真的句法构成,对陶渊明可能有直接的影响。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五:“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其句法与上引乐府古辞之“长跪”等四句极为相似。在此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饮酒》其五,《昭明文选》卷三○题为《杂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问君”是典型的乐府诗语言。我们看《乐府诗集》中的作品:1.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挽衣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卷四十《相和歌辞》十五《瑟调曲》五曹植《门有万里客》)2.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长安。……今我兮问君,更有兮异心。……(卷六十四《杂曲歌辞》四傅玄《西长安行》)3.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卷二十四《横吹曲辞》四《汉横吹曲》四鲍照《梅花落》)

《悠然望南山》后记[E]

对我这样一个文化兴趣至上乃至常常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来说,开始陶渊明的研究纯属偶然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青年时代的我,根本就不喜欢陶渊明。但是,我与陶渊明的结缘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因为在我走过的学术道路上,有两位导师都是在陶渊明研究方面造诣极深的著名学者,他们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一位导师是王伯英(笔名王孟白)教授。那是在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间,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王先生作为我的导师,给我们开的一门课就是“陶渊明研究”,当时先生的《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已经出版。先生退休后,于陶渊明之研究用力更勤,先生对我经常重复说的一句话是:“陶渊明的人格境界,代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下的最高人格境界。”可惜那时的我只是一味推崇方严盛大的气象和潇洒不羁的气质,所以特别钟情于李、杜一类诗人,同时还憧憬魏晋风流,狂读《世说新语》和嵇、阮诗文;我也深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所以读了大量的美学乃至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自然也就受到了我的冷落;而每次聆听先生那意味深长的话语,虽然表面上唯唯称是,实际在内心深处却是毫无反响。另一位导师是袁行霈教授。那是在1999年,我刚刚35岁,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袁先生的访问学者。

《悠然望南山》编辑推荐[E]

《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是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