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荼远播》
《芳荼远播》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王宣艳
页数:185
《芳荼远播》前言[E]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曾经有过许多的创造与发明。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上都有许多发现、发明与创造。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还有十进位制、赤道坐标系、瓷器、丝绸、二十四节气等重大发明。
古代的发明与创造,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远去,是不断面世的古代文物让我们淡忘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
本展览以“芳荼远播”、“丹漆随梦”、“以铜为鉴”和“百情重觞”四个部分,再现了中国古代的茶、漆器、铜镜、酒的历史,诉说着这些与人们朝夕相伴的文化和艺术。
在传承与创新、强国与富民并重的今天,当我们端详着中国古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时,感悟到的是创造、发明源于生活而又惠及世人生活的真谛。
《芳荼远播》内容概要[E]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茶。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和用茶中,赋予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芳荼远播》书籍目录[E]
绪言
中国古代的茶与茶文化
第一章 南方嘉木——茶的起源
第一节 茶的起源
第二节 瑞草之魁
第二章 精培细制——茶的栽培与制造技术
第一节 茶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茶的制造技术
第三章 茶事变迁——中国古代饮茶法和茶具
第一节 饮茶肇始
第二节 唐茶之兴
第三节 宋茶之盛
第四节 茶风转型
第四章 闲适雅致——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名僧高士:从寺院到文士的饮茶文化
第二节 雅致生活:唐宋之后文士对饮茶文化的塑造
第三节 雅俗之间:宋以后士人对饮茶的讲究与禁忌
第五章 茗香四溢——中国茶的传播
第一节 茶的陆路传播
第二节 茶的海路传播
结束语
《芳荼远播》章节摘录[E]
版权页: 插图:
四 明清制茶工艺 明代改兴叶茶,采用炒青制法,大大增进了绿茶的色、香、味,是我国制茶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之后相继出现了晒青、烘青,再发展到全炒。随着制茶技术的成熟,劳动人民通过控制茶叶不同发酵程度,引起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出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类,至明末清初六大茶类基本齐全,一改明代以前单一绿茶类的局面。 反映明代炒青制茶工艺的记载有张源的《茶录》:“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许次纾的《茶疏》也有类似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罗廪的《茶解》亦有炒茶过程的详述。这些记载表明明代的制茶工艺中已广泛使用高温杀青的炒青制法,史料记载的关于炒青火候的掌握,炒茶的手法、投叶的数量,特别是防焦、防沾染异味、防吸收水分等方面,都还具有现实意义。 西湖龙井茶是炒青绿茶的代表。明代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鹊起。明嘉靖年间的《浙江通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间的《钱塘县志》有“老龙井茶品,武林第一”的记载。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龙井味极腆厚,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咀咽之久,鲜腴潮舌,又必借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而无昏滞之恨耳。”清人陆次云《湖埂杂记》:“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出。” 除了炒青绿茶,亦有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早前便有的蒸青绿茶。
《芳荼远播》编辑推荐[E]
《芳荼远播:中国古代茶文化》讲述了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