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1

《现代新儒学论要》电子版-2010-2_南开大学出版社_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论要》《现代新儒学论要》电子版-2010-2_南开大学出版社_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论要》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翔海
页数:440


《现代新儒学论要》内容概要[E]

自1988年师从方克立先生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至今已是20载有余了。在此期间,对于现代新儒学的研习和探究一直的“主业”之一。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作者这些年在这方面所思所想的一个结集。

《现代新儒学论要》书籍目录[E]

引子:广义的“现代新儒家”概念何以成立——以对余英时思想之学派归属的分析为例证第一章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学
(一)两者的共同之处:认同儒学传统,并力图拓展儒学的包容性
(二)根本性差异:制度层面与理念层面之别 二、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
(一)“科玄论战”的焦点:科学能否完全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二)“科玄论战”的影响:“生命的学问”的贞定与“两个世界”的划分
(三)“良知自我坎陷”说的提出与两个世界的贯通 三、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
(一)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与终极关怀
(二)更为开放与宽和的心量 四、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
(一)多元文化对话语境中的儒家思想
(二)从“中体西用”到“中体中用”
(三)“后新儒学”的提出 五、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的贯通
(二)现代新儒学中的“尊德性”路向
(三)现代新儒学中的“道问学”路向
(四)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时代特色
(五)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第二章 论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 一、现代新儒学的一般理论特质
(一)崇儒尊孔、谋求儒学之现代复兴的基本理论立场
(二)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论立足点
(三)援西人儒的学理路数
(四)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旨归——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
(一)“即宗教即哲学”:儒学基本特质的现代诠释
(二)融摄科学精神:现代新儒学重要的时代特征
(三)道德的形上学:新儒家谋求三者统一的理论雏形
(四)儒学传统现代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
(五)问题与意义第三章 现代新儒学的多元开展 一、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再审视
(一)文化三路向说的提出
(二)中国文化世界性意义的突显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与西方文化的转向
(四)一元文化观的内在困限 二、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建构
(一)逻辑化的玄学
(二)儒家哲学的理性化重建
(三)新理学的内在制限 三、新心学的理论特色与儒学的现代走向
(一)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关键:华化西洋文化
(二)整合朱陆,阐扬诸子
(三)意义与不足 四、“新哲学体系”与新儒家中的“方门一系
(一)哲学三慧与新哲学体系
(二)深入西方哲学之核心而又回归中国哲学的学术道路
(三)生生而和谐的价值理想与生命本体论
(四)成中英与刘述先:顺承与转向 五、“良知自我坎陷”说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
(一)儒家心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
(二)儒家理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
(三)来自于儒家之外的批评
(四)“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多层远近观” 六、成中英本体诠释学评析
(一)现代儒学发展中的“岐出转向”之新
(二)中国哲学传统“内在理性形式”的显发
(三)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
(四)中国哲学之重合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七、刘述先新儒学思想述评
(一)“理一分殊”的现代解释
(二)意义哲学的探索
(三)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四)简短的评析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间 一、从“以西释中”到“以中判西”: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特质与定位
(一)“通孔说”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
(二)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意义
(三)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制限 二、徐复观中西文化观述评
(一)先秦时代“宗教人文化”的发展进程
(二)“仁性文化”及其价值意义
(三)徐复观中西文化观的理论特质
(四)在“尊德性”的框架中对“认知理性”重要性的突显 三、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哲学
(一)世界哲学的理论目标与民族哲学的理解起点
(二)知识理性之本体地位的确立
(三)从分析哲学到诠释学
(四)海德格尔:当代哲学诠释学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
(五)伽德默尔: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创立
(六)显发本体之整体性:本体诠释学的批评视界
(七)本体诠释学与利科尔诠释学之比较:本体诠释学批评的理论特色 四、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用范畴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演变
(二)“反省的‘中体西用’论”: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根本特点
(三)民族主体性的挺立与“有体有用”的现代追求
(四)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偏失第五章 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对“自由”的追求
(二)虚无主义的现身
(三)“自由”与“虚无”的交织:
西方现代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产物
……第六章 现代新会堂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后记

《现代新儒学论要》章节摘录[E]

念予以广义理解,正是为了更全面而动态地把握儒学的现代历程与未来走向。这与余先生所倡导的“广阔而动态”的儒学观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共同性。毋庸讳言,同属于现代新儒家的学者们之间也存在着种种理论差异,例如余英时先生与熊十力、牟宗三一系之间就确实存在着某些颇为明显的差异。就其大处而言,这些差异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儒学现代化基本走向的认识上,熊、牟一系强调发挥儒学的宗教功能,其理论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尊德性”上。余英时则着力于开掘儒学的认知功能,把能否显发儒学“道问学”的传统以挺立客观认知精神提到了儒学能否拥有未来的高度。第二,就文化心态而言,以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民族传统的直接认同为基本特点的熊十力、牟宗三等前辈新儒家在根本处依然持守了一元正统的文化观,强烈地认肯儒家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最终应该以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取代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不仅对西学有着相当系统的理性了解,而且长期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余英时则同杜维明、成中英等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一样,更能以宽和的文化心态,在人类文化多元开展的思想背景下,着力突显了中西文化系统各自不同的个性,因而对类似于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中以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取西方文化而代之的主张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注意到,早在1982年台北“当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座谈会上,余英时先生就对牟宗三先生略有微词。其后,他更是对熊十力、牟宗三先生等提出了堪称系统而严厉的批评①。这些批评十分鲜明地凸显了现代儒学开展中自熊十力先生与钱穆先生之间在某些方面就已经存在的理论差异。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仅在学理上宗主儒学,而且在人生信仰上归宗于儒,同时又积极投身于现代儒学复兴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因此,他们之间的不同实在是儒学内部不同流派之别,是“所异不胜其同”之异。

《现代新儒学论要》后记[E]

自1988年师从方克立先生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至今已是20载有余了。在此期间,对于现代新儒学的研习和探究一直是我的“主业”之一。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我这些年在这方面所思所想的一个结集。名之为“论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一是出于无奈。近年来,在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已经出版了多种专著,要找到一个与别人不重复的书名已经不太容易,查来找去,似乎“论要”还没人用过。二是书中所讨论到的,也确实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和道友批评指正。感谢恩师方克立先生多年来的教导、培护之恩。感谢老友元青副总编以及杨丰坡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关照和付出的劳动。感谢我的妻子邓克武在多方面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所有在此期间扶掖、关心我的师长和同仁。最后,在多年来研读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曾从包括现代新儒家学者在内的诸多前辈与时贤处获益良多,这也是我理当衷心感谢的。

《现代新儒学论要》编辑推荐[E]

《现代新儒学论要》是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