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兴萍 编
页数:376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内容概要[E]
本书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从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其入选资料均保留最初发表时的原貌,力求带领读者亲历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本书是1999版陈思和主编的《当代文学史教程》有力的史料学的支撑,堪称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史料汇编集。主要供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参考,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份综合性的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作者简介[E]
主编陈思和: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副主编王光东 文学博士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文学》编委。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近年已出版专著《现代•浪漫•民间》、《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朴素之约》(论文自选集)等。另有多篇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其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译成英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参与《汉语大辞海》的修订工作。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书籍目录[E]
一、文艺政策与意识形态导向 第一次文代会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
[题解1:第一次文代会]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周扬:我们必须战斗——1954年12月8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上的发言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题解2: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文艺政策的调整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一九六二年四月)
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题解3:文艺政策的调整] “文革”时期的文艺政策
彭真: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讲话
[题解4:“文革”时期的文艺政策]二、理论探索与人文立场 现实主义与真实
胡风: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节选)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对于现实主义的再认识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题解5:现实主义理论] 人情,人性与人道主义
巴人(王任叔):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题解6:人情、人性与人道主义] 形象思维
周勃:略谈形象思维
陈涌:关于文学艺术特征的一些问题
李泽厚:试论形象思维
[题解7:形象思维] 时代精神汇合论
周谷城: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
[题解8: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章节摘录[E]
《红楼梦》的作者通过对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的继承,通过他的创作的人民性,与人民群众取得了密切的联系,虽还不完全是自觉的,但却“和那些在人民中间已经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自然意向站在同一水平上”,评判了现实生活。以优美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艺术形象,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提高了人民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正确地评价这些或那些社会现象”。《红楼梦》的传统性还体现在作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上。一切真正伟大的艺术,其所以不朽的原因,绝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方面有所贡献,更根本的是它对生活有很大贡献,通过真实的生活形象的塑造,帮助人民在社会斗争中和精神上争取解放。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美的理想与阶级社会丑恶的现实的斗争史。《诗经》、屈原、《水浒》、关汉卿、王实甫等这些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和作家们,形成了这个斗争史的中坚,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最可宝贵的传统。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首先,《红楼梦》真实地、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透顶的生活面貌。作者以其对真实的追求和深邃的美的追求,描绘了现实人生的悲剧,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人的悲剧。贾宝玉、林黛玉完整的悲剧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的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体现了酷爱自由的民主主义理想,深刻地揭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征兆。曹雪芹在全书开始,以炼石补天的神话,概括了全书的主题,这是一篇对被封建社会所歪曲的天才的热情颂歌。顽石的不能补天,贾宝玉的出走,是“美的毁灭”,也是象征着为美而斗争的继续。在这个悲剧性的结局里,对于专横、残酷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可怕的挑战”。它以生动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表明了封建社会的世界观的原则与准绳的彻底破产,使现实主义文学中生活美的理想的追求和艺术上悲剧美的体现达到了新的高峰。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卷一》编辑推荐[E]
《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1)》: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参考书。《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1)》主要供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参考,也为中围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份综合性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能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1)》与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互为参照阅读,可看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配套用书。